第141章 将军高义(1 / 1)

用过晚饭后,刘靖起身去伤兵营慰问。

刚进院子,就被三名大夫围住。

三名大夫年岁都不小了,最年轻一个都已知天命,然而此刻却满脸兴奋。

这让刘靖有些莫名其妙,挑眉道:“三位这是作何?”

为首的张大夫说道:“启禀将军,老拙等人自前日晚,共救治五百三十一名伤员!”

刘靖以为他们是来讨要药钱的,于是说道:“诸位这两日尽心尽力,本官都看在眼里,只是奈何琐事缠身。诸位且宽心,本官不会做过河拆桥之事,药钱不会少了分毫。”

毕竟,这年头药材很贵,一副药动辄几贯。

救治五百多名伤员,几乎把三人药铺的存货都给掏空了,少说上千贯。

不曾想,三人却齐齐摇头。

张大夫语气兴奋道:“将军,老拙并非这个意思。老拙想说的是,这五百三十一名伤员,至今只有八十三人发热!”

须知,绝大多数士兵,并非是直接死在敌人的刀枪箭弩之下。

而是死在受伤后的伤口感染。

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,一旦伤口感染炎症,那就全看命硬不硬了。

重伤士兵的存活率,只有可怜的一成,而轻伤则高一些,能有个三四成。

你没听错,就是三四成。

这还是有随军医师及时救治的情况下,若是没有大夫救治,最多只有两成存活率。

除开没有抗生素之外,还有军营环境差,以及士兵没有医学常识等因素。

这些事情,张大夫他们自然清楚。

可是如今,五百三十一名伤员,只有八十三人发热,这在他们看来,简直不可思议。

受伤后两天内没有发热,基本就已经无碍了,只需多多注意伤处,后续感染的可能很小。

而他们对自己的医术很清楚,处理伤兵的方法与用药,与以前别无二致。

那么,结果显而易见。

变数出在了前日晚上的大蒜上!

当时,见刘靖下令给伤兵涂抹混合了酒的大蒜,他们心中暗骂胡闹,不过碍于刘靖的威势,不敢说出来。

如今再看,是他们有眼不识泰山了。

另一名老大夫感慨道:“老拙行医四十余载,从未见过如此景象,着实是开眼了。”

刘靖心头一喜,大蒜素是他灵机一动鼓捣出来的,本意是死马当作活马医,没想到效果竟然这么好。

只有八十三人发热,存活率高达六成之多。

这六成,可是包含了重伤的士兵在内,否则只算轻伤的话,存活率还会更高。

不过转念一想,倒也可以理解。

这会儿的士兵没有用过任何抗生素,没有所谓的耐药性,哪怕只是粗提取的大蒜素,都如神药一般,效果惊人。

张大夫忍不住问道:“敢问将军,大蒜加酒出自哪本医书,其药性如何佐使?”

中医讲究君臣佐使,各司其职。

刘靖哪懂这些,不过他也不吝赐教。

而他只会粗略提取大蒜素,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,将配方告诉他们,指不定就能优化提纯方法,鼓捣出纯度更高的大蒜素。

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没病没灾?

等到自己病了,再让人研究大蒜素就晚了。

“本官不通医术,只是少时偶然间看过一篇残方,大蒜切碎后,静置一刻钟,会生成一种大蒜素,而这种大蒜素可以灭杀病邪。不过大蒜素难以提取,无法与水相融,酒倒是可以,但需要烈度极高的酒,最好还是无水的酒。”刘靖将自己知道的,一股脑都说了出来。

“没有水的酒?”

此话一出,张大夫三人不由愣住了。

刘靖想说的是无水乙醇,可这东西他们就更不懂了,干脆换了个通俗易懂的说法。

刘靖点点头:“不错,具体如何,就需三位自行思索了。”

无水乙醇怎么弄来着,是往高度酒精里加石灰还是什么东西?

他也记不太清了。

能知道这么多,已经很不错了,托了前世信息发达的福,刷短视频时,总能刷到一些奇奇怪怪的科普,本是当乐子看,哪成想还真派上用场了。

“将军高义,此乃造福万民之举,吾等佩服!”

张大夫三人神色肃然,整了整衣衫后,躬身行了大礼。

在这个时代,一副独家药方,那都是传家之宝,是能让后世子孙衣食无忧的保障。

大多数人,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藏着掖着。

刘靖能将方子无私分享给他们,让张大夫三人发自内心的敬佩。

如张仲景、孙思邈这类著书立传,将毕生所学传于天下人,那更是圣人。

刘靖摆摆手:“本官只希望诸位能勤加钻研,将残方补全,如此便能救治更多病人。”

张大夫三人齐齐应道:“吾等谨遵将军教诲!”

此刻,刘靖在他们心中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。

又交谈了几句后,张大夫三人满怀兴奋的离去。

刘靖挨个巡视了一番病房,慰问了一番伤兵,轻伤的士兵大多精神气色都不错,用不了多久就能重新上阵杀敌。

至于那发热的八十三人,他就没什么办法了。

该做的都已经做了,能否挺过鬼门关,全靠他们自己了。

……

北城,荣定坊。

一户百姓家中,六口人围坐在竹席上,中间摆放着一个陶罐。

陶罐里,是熬煮的稀粥。

老者握着木勺,挨个分粥。

自己与老伴碗里几乎都是清水,米粒都能数的清,而两个儿子与儿媳碗中的粥则要浓上不少。

“耶耶,俺不饿,您和阿娘多吃些。”

年纪小一些的儿子心疼爹娘,见不得父母喝清水,将自己的碗推过去。

老妇人连忙制止:“这是干甚,俺与你爹年岁大了,吃多了晚上不克化。”

陶雅入主歙州后,赋税一年重过一年,歙州百姓的担子也越来越重。

这一家六口人,平日里男人做工。

妇人则做些针线活,或帮富人家中浣衣。

即便如此,在缴了各种赋税后,也只能勉强糊口,家中更无一点存粮。

尤其是如今郡城被汉军占了,实行军管,没法做工,自然也就没有收入。

虽说汉军售卖的粮食价格十分公道,可百姓们没钱啊!

况且,每户限购一斤。

家中人少倒还好,人口一多,哪里够吃?

眼见二弟与母亲为了一碗粥,推脱来推脱去,男子沉声道:“明日俺去参军!”

此话一出,其余五人纷纷一惊。

尤其是妻子,满脸焦急地赶忙劝道:“大郎,你可不能去啊,参军太危险,动辄就没了性命。”

老者也说道:“是啊柱儿,刺史用不了多久就会回来,待夺回了郡城,咱们也就能做工了,再熬一熬,熬过去就好了。”

大儿子摇摇头,语气坚决道:“谁晓得刺史甚时候回来,即便回来,谁也不知会打到甚时候。俺今日问过里正了,参军后能吃饱饭,家里每日也能领一斤粮食,少了俺,你们也能多吃两口粥。”

“大哥,俺也去!”

闻言,二儿子也出声道。

两人参军,便能领两斤粮食,足够父母妻嫂吃饱饭了。

大儿子拒绝道:“不成,家中还需你照应。”

妻儿老母还想劝,可见他态度坚决,只能暗自抹眼泪。

翌日。

一大早,在家人的泪眼婆娑之中,男子走出大门,直奔坊门而去。

坊门旁的荫凉处,里正坐在一张桌子后方。

男子迈步上前:“里正,俺要参军!”

闻言,里正神色复杂道:“柱儿,你可想好了,入了行伍就没有回头路,刀剑无眼呐。”

里正是坊市管理者,同时也是坊市内的居民。

“总不能让家里人饿死。”

男子苦笑一声。

里正点头道:“成,那俺给你记上,自今日起,你家每日可领一斤粮食。”

说话间,又有一名男子走来。

这一幕,在各个坊市之间上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