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儿睡觉?”
她回答:“在我床-上。”
被宠坏的孩子常常希望自己得病,因为只有生病才能让父母更加疼爱。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形,孩子生病之后,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儿童的迹象。所以我们总以为这些问题是疾病所致。然而事实却是这样的:在他康复之后,父母就不会再像生病的时候那样对他们照顾有加,所以为了赢得母亲的再次关注,他们就会变成“问题儿童”。有时,当一个孩子发现另一个孩子因为生病被人极为关注时,便想着让自己得病,他们甚至会不择手段,像亲-吻拥抱得病的孩子,让自己也染上病毒。
有一个住了四年医院的女孩,让医生和护士宠坏了。出院之初,父母在家依然宠她,可是几周之后这种宠爱便渐渐冷淡下来。所以当别人不能满足她的愿望时,她就会嘴含着手指强调:“我曾住过医院呀!”她想告诉别人,自己曾经生病住院,现在也想苛求像在医院时那样的优越感。同样的行为也会在成人身上出现,他们时常言及自己的病情或曾经做过的手术。然而,还有另一种情况:有的孩子曾让父母头疼不已,但有时一场病后却变得独立自主了。我们已经看到,身\_体的缺陷确实是孩子的一个额外负担,但我们同样发现,这些缺陷并非是构成其心理缺陷的原因。所以我们怀疑,身\_体康复与性格改变是否有内在关联。
还有一个男孩,他是家中的次子,他身上的问题很多,比如骗人、偷窃、逃学、为人凶残、顽固不化等。老师拿他也无可奈何,认为必须让他进教养所。此时这个男孩患了髋部结核,结果打了石膏,在床-上躺了六个月。当他病愈后,竟成为孩子中最老实的一个。我们难以接受疾病对他产生的影响,但一切很快就柳暗花明了:此前他总觉得哥哥受到父母偏爱,而自己则遭受冷落。但在生病期间,他发现自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,大家都在关心帮助他,后来,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前认识的错误。
我们现在再探讨一下孩子之间的合作,因为这同样是家庭合作中极为重要的问题。只有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之间是平等的,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社会中。同时,男孩和女孩意识到了性别的平等,也就不会出现重大的两性问题了。有人问:“在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孩子,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?”这个问题曾被一些生理学家解释为基因构成的差异,而我认为这是极为荒唐可笑的。我们不妨用小树的成长来解释孩子的成长。一片树木生长在同一个地方,但每棵树木的小环境又各有差异。有的树因为汲取了更多阳光和土壤养分而生长较快,那它就必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