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”
秘书满脸的不解,乡党之间互帮互助是人之常情,但也要看值不值得,这又是推荐加入作协、又是给出相对较高的分成、还要搭人情把张延的剧本推荐给电视台。
这怎么看都有些过头了。
要不是对张绍梅的家庭情况比较了解,秘书都要怀疑双方是不是有亲属关系了。
张绍梅放下手里的文件,反问道:“1984年出台的自负盈亏政策,你还记得吗?”
“当然记得。”
秘书疑惑道:“但后来不是不了了之了吗?”
张绍梅摇头道:“现在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大,迟早还是要走到这一步的——我这个社长要做的,就是提前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。
而且我看重张延,也不只是因为他能给杂志社创收,这个小伙子虽然年轻,但眼光却很长远、很独到,培养好了是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。
所以我才希望能为杂志社留住他,就算最后留不住,至少也能留下一段香火情。”
…………
如果张延能听到张绍梅这番话,估计会感到相当惊讶,因为他总共也没和张绍梅见过几面,也就是那次家宴聊的比较多、比较杂。
回到旅馆后,张延就开始跟家里联系,这个点筒子楼里肯定没人,所以他把电话直接打到了恒江日报编辑部。
“什么?!你要被调到津门文学杂志社了?!好好好,我们晚上等你回来!”
听着电话那头夸张的大嗓门,张延忍不住有些好笑,难怪父母能凑成一家呢,在喜欢晒娃这件事上,真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
本来不用这么急着回家的,但今天是星期六,张延想着也有阵子没见过妹妹了,所以就买了中午一点的车票。
再次品尝了五个多小时的闷罐摇摇乐,张延忽然萌生了考驾照的想法,虽然现在他还买不起车,但提前学一学也没什么坏处。
毕竟已经入冬了,到恒江汽车站的时候,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。
张延借着公共汽车的灯光,找到父母身边,这才发现妹妹张芳也来了。
“哥、哥!”
张芳激动的凑到哥哥身边,扯着张延的袖子问:“你的小说打算出版多少册啊?!”
“还不清楚。”
张延见她有些失望,只好大致估摸了个数:“我觉得总数应该不会少于十万册。”
“哇~”
张芳先是一声惊呼,然后压低嗓音问:“定价、定价是多少?”
张延又大概说了个数字:“应该在18元左右吧,毕竟字数比较多,会分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