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昌的真迹?
但林思成总感觉不太对。
想了想,他把画倒了过来,又后退一步,托着下巴端详。
其他人不由错愕,面面相觑:倒着看画,这是从哪学的?
别说那个老专家和郝钧,叶安宁国美出身,专攻字画鉴赏,请教过的名家无数,都没听过这种方法。
她当然没听过:这是故宫徐邦达先生的独门绝技。叶安宁在故宫蹭课的时候,老爷子已经八十五岁高龄,早退休了。
所以要感谢王老太太:林思成断断续续,跟着徐先生学作画,学鉴画和金石,整整学了三年。
反正贼灵。
就如现在,林思成细细一看,还真看出来了点东西。眼中泛起了光,即惊讶,又好奇,且玩味。
这种类型的画作他见过不少,但董其昌的作品,还是第一次。
半真半假,既真且假……
又看了一遍,林思成把画转了过来,又放下放大镜。
郝钧精神一震:“怎么样?”
林思成想了想:“还行!”
还行是什么意思?
鉴定鉴定,你不给个定论,叫什么鉴定?
要说林思成不方便说,那不可能。一是两人的关系摆在这,二是林思成就不是那样的性格。
郝钧皱着眉头:“假的?”
“画是真的!”林思成一副肯定的语气,但却摇着头:“但先缓缓!”
郝钧一头雾水:该听懂的都能听懂,林思成的这个缓缓,意思是让他别收。
但又说,画是真的…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
一直憋着气的老专家眼睛一瞪:“小伙子,这幅画,王小姐拿到京城,请国画馆的专家看过,说是董其昌真迹。”
林思成笑了笑:“那王小姐怎么没卖掉?”
老人被噎了一下。
卖倒是能卖掉,但价格太低。原因很简单:递藏无序。
除了董其昌的题和印,再不见一方鉴藏钤印,不见一句鉴藏的题词与跋文。
说专业一点:没有真伪的史学锚点,没有艺术理念的延续与影响。也没有文人精神的连续性载体,更没有鉴藏生态的时代镜像。
更更没有其艺术价值在各个时代的市场背书。
也别说董其昌,哪怕是乾隆真迹也得打个折口。所以女人才拿着画到了荣宝斋。
如果出价合适,荣宝斋收了最好。既便收不了,盖个鉴定章也行。
别奇怪,荣宝斋真有这项业务:鉴定为真迹后,会帮客人盖上表明真迹的印戳。起步十万,最后具体收多少,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