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毕竟在没有什么大话比移民火星更有噱头了,艾伦阁下。”
面对反对派的质疑和奚落,艾伦只是一笑置之。
而另外一些议员,在得知近地轨道上的星链卫星只是做接收器之后,
猜想就逐渐大胆了一些。
现在这个关头,指责和奚落毫无意义。
华夏那把大火已经烧到了屁股,怎么想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才是重中之重。
“在太阳附近的轨道铺设光板,获取能量之后传输到近地轨道上?”
“难道是戴森球计划么?”
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戴森球的构想被提出来之后,这个构想被无数作家应用在了科幻小说里面。
相比较于可控核聚变,戴森球这样的构想明显更加具有科幻感。
也更让人为之振奋。
艾伦摇了摇头:“戴森球计划是一个很绝妙的脑洞,但距离现实太远。”
“而以人类现在的能力和资源,无论是戴森球还是戴森云、戴森环,都是天方夜谭,”
“而且哪怕真的耗费大量的资源把卫星发射了过去,铺设出来了一条戴森环轨道,”
“但在人类没有能力建立太空工厂,就近使用能源的情况下,”
“接下来难免要面对能量传输的过程,”
“而实际上这个难度也丝毫不亚于构建戴森环,”
“我们不可能铺设出来一条一个天文单位的电缆,所以以目前的科技水平,最合适的方法就是通过激光,微波束传输,但这个过程又无法规避损耗的过程。”
“所以一通忙碌下来,或许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”
“当然,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一百一十倍,”
艾伦自我打趣道:“或许拉上欧洲和盟友,我们用数百年的时间铺设完了戴森环之后,在远距离能量传输上也获得了突破也不一定。”
听着艾伦的描述,众人也尴尬的撤回了刚才的激情澎湃。
“那如果不做成戴森环呢,或许我们只需要几片戴森云,每秒钟捕捉到的能量就足够维持人类数百年生产生活。”
“要知道,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辐射能量大约为3.78x10^26j/s,如果只用来发电,按照现在全球发电总量来算足够人类使用3.9亿年,而如果按照人类消耗的总能量来算的话,大约够人类使用六十万年。”
“而戴森云并不是收集一秒,而是始终在收集,”
“所以哪怕激光传输到达地球之后,只剩下了千分之一,其实也足够人类使用了。”
经过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