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甭客气,您吃着。”
老爷子这才端着碗走到教师窗口,开始排队打饭。
接着陆陆续续的学校领导也来了。
现场高年级学生都对着认识的老师们打招呼。
方言认识的人也不少,包括孟济民也一样,好多都是老熟人了。
从他们身边过,两人纷纷和领导们打招呼。
“任教授!”
“王书记!”
“钟院长!”
“……”
好些都是他们编写《中药炮制学》的时候,过来打过照面的人。
一些还是他们的编委成员。
反正就是大部分都认识,就算是遇到不认识的,人家也认识方言。
有些还专门走到方言他们桌子边讲两句话。
这下周围还剩下的新生和老生们,一个个看方言的目光都不一样了。
刚才吸引他们的如果是国际窗口打到的饭菜,现在就换成方言了。
能够认识这么多老师其实没什么,老生也认识,但关键是这些人对方言的态度,那和老生可不一样。
虽然没有说什么特别亲密的话,但是能够感觉到,语气态度,都和其他人不一样。
这种态度偶尔也会出现在一旁的孟济民和萧承志身上。
而方言是无一例外,全员关注的人。
本来以为这就完了,结果没想到,任应秋教授打好饭过后直接走了过来,对着方言问道:
“小方啊,《中药炮制学》第七章关于'九蒸九晒'工艺,你试过松木蒸箱替代传统铁甑没有?”
方言一怔,然后立马摇摇头:
“没有,松木香气入药虽好,但火候难控,'文武火候论'的量化标准现在还不清楚。”
“看这个!”任应秋教授从兜里掏出个本子,翻到最后一页递给方言。
方言看到上面写的:
“初蒸武火逼其形,再蒸文火养其性,三蒸用炭灰余温收其神……”
都不用方言问他,任应秋就对着方言说到:
“过年回了趟老家,我们那里有个还俗的道士告诉我的。”
方言看了看说道:
“哟,是嘛?那是道医的手段啊,这个可以试试看。”
说完他转过头,对着一旁的老范招呼到:
“对了,老范,你过来看看。”
老范放下饭盒,走了过来。
任应秋问道:
“这位同学是?”
方言说道:
“四川江油人,和你是半个老乡,他是家传道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