颤抖着,泪水在眼眶里打转,终是忍不住落了下来:“夫君,你为何如此执拗……”
“满朝文武都缄口不言,你又何必出头去弹劾国公爷……如今可好,不仅要被流放到宁夏,还要受这皮肉之苦,你这身子骨,如何经得起这般折腾……”
“若是你有个三长两短,我和孩子,还有家中老母,可该如何是好?”
“满朝文武皆不言,我若不言,谁还能言之……”
这朝堂之上,若人人都为了明哲保身而沉默,我大明社稷又将置于何地?”
林氏抽泣着说:“那海都御史呢?他为何也不言语?他官当得那么大,难道就不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吗?”
谭中之轻轻叹了口气,龇牙咧嘴地缓了缓才道:“海都御史,自有他的难处,当官当大了,总会身不由己的……”
谭中之,云南人士,万历五年进士。
在大明,云南高中进士的学子,含金量可不是一般的高。
在另外一个时空中,在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,整个云南籍进士约一百五十人,平均每科(三年一科)不足两人。
洪武至永乐年间,云南进士人数极少,甚至长期空缺。
嘉靖之后略有增长,但仍远低于其他省份。
南直隶四千进士。
浙江三千进士。
江西两千五百人,以吉安府、抚州府为多,曾有“翰林多吉水,朝士半江西”之说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
即便是北方,山东也两千,河南种地的都有一千……
就在夫妻二人交谈之际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骤然响起。
大儿子吓得一哆嗦,随即从门框上跳下来,慌慌张张地跑去开门。
打开院门,只见门口站着一群壮汉,为首的身着锦衣卫的飞鱼服,绣春刀在腰间泛着寒光……
“你找谁?”孩子怯生生地问道。
“我找你爹。”那为首的声音低沉。
孩子赶忙跑回屋内,喊道:“爹,爹,有人找你!”
不多时,谭中之在妻子林氏的搀扶下,忍着伤痛走了出来。
门口站着十来个锦衣卫,领头的正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沈霄。
沈霄看着谭中之,脸上似笑非笑:“谭大人,有旨意……”
听到沈霄的话后,谭中之带着自己的妻子跪下身去。
而沈霄开口道:“对非对,错非错,阴非阴,阳非阳,世间万象,岂有绝对……”
“汝之所见,汝之所断,在汝以为错者,于朕观之,未必是错……”
“反之,朕眼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