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骨血守在山东,避免全部葬送在淮南。
但现在是刘淮统军南下,那么张小乙等人就没有顾虑了。
刘淮也不会保证所有人都能活下去,只能保证死去的人能死得其所而已。
只是拥有这项权利,就足以让张小乙、李秀这些人追随他到底了。
当然,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南下作战。
左军的董成就表示出了为难。
因为左军一直驻扎在海州,游离在主力之外。攻打沂州,对战武兴军等一系列硬仗他们都没有参与,自然也就没有得到锻炼。
而且这也导致了左军与忠义军主力的离心。
这倒不是说他们就不会听从魏胜的命令,而是说如果真的到了生死相搏,水里来火里去的时候,他们很难主动为了战略目标赴死。
别的不说,左军有两名统领官甚至是在海州招募的,没有并肩作战过,他们又能如何心悦诚服死心塌地的相信刘淮描述的愿景呢?
与左军相同的,还有后军。
后军的张青倒是愿意随刘淮南下,但是开赵、郑云等人基本都是开山赵起义的残部,他们却是很难心甘情愿的为宋国去拼命。
而中军则复杂许多。
王雄矣与庞如归表态,愿意随着刘淮南下,但是鱼元、尉迟明月、周行烈、雷奔四人则都是要听从魏胜的命令。
他们四人没有任何意见,魏胜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,属于魏胜的基本盘死忠。
军中的情况,大概就是这些了。因为有军中阶级法的存在,军人普遍要服从命令。
但是民政官杂七杂八的事情,就要离谱的多了。
首先是海州通判陆游,他是无论如何都要随军南下的,就算海州还有许多事务需要他去忙碌,但他依旧十分光棍的表示,若是不带着他,那他就要自己一个人找艘小船,沿着海岸,一路划着向南。
哪怕死,也要死在大宋的海疆。
罗谷子则是要务实得多,哪怕在大儿子罗慎言已经明确表态要追随刘淮南下,其人却依旧不为所动,只是说莒州、沂州、海州已经空虚,冬日要动水利工程,开垦田地,还要以工代赈,赈济灾民,府库只能撑到明年春天。
如果想要动兵,很难再抽调许多民夫,魏胜在山东的军事行动很有可能得需要带着流民充当辅兵,以战代赈。
最有意思的,当属何伯求了。
作为沂州通判,此人几乎是反对南下派的核心。
但此时何伯求却在三人面前表态,愿意跟随刘淮南下两淮,与金军作战。
刘淮